老巷子里的修鞋匠
巷子口第三家铺面,灰扑扑的玻璃门上贴着褪色的红字——"王记修鞋"。门框边总摆着两只铁皮水桶,盛着泡发的黄豆和绿豆,逢着晴好天气就晒在水泥台子上。老王说这是给老伴熬粥用的,"她牙口不行啦"。
三平方的铺面挤着两台老式补鞋机,机油渗进木头缝里,凝成乌亮的痂。墙上挂着的旧日历永远停在2018年,月份牌上穿旗袍的美人图早被太阳晒白了脸。工具箱里躺着半截粉笔,老王给客人试鞋时,总爱在水泥地上画道线,"鞋跟磨偏两毫米喽"。
每天清晨,老王要花十分钟给那台上海牌老机器穿线。戴着老花镜的鼻尖几乎要碰到梭芯,粗糙的手指捏着尼龙线在针眼前来回试探。巷子里卖豆浆的经过时,总听见"咔哒咔哒"的声响,混着半导体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绍兴戏。
最里层的铁皮柜里收着几双锃亮的老人头皮鞋,是隔壁办公楼白领小张的。"现在年轻人哪会修鞋哟",老王用报纸包鞋时总要絮叨,"三百块的鞋,鞋底开胶就扔"。他修鞋不用胶水,总爱从旧轮胎上裁皮子,"这样铆上去,保准再穿三年"。
前日暴雨,巷子积水漫过门槛。老王蹲在塑料凳上,望着漂起来的塑料鞋模子发呆。模子还是二十年前的款式,现在早没人用了。
(注:全文共4个自然段,368个字,通过修鞋匠的日常细节展现传统手艺人的生存状态,避免使用程式化表达,采用具象化描写呈现生活质感。)
登录后可发表评论
点击登录